摘要:我覺得,〈不安〉也像是我立在懸崖邊所創造出來的歌曲。 ...
但曾幾何時,當我們長大了,卻好像慢慢失去了這種能力,我們被訓練成從自己的角度三百六十度出發,放大了自己的需求。
1)韓國領事館今起開放網上預約旅簽申請本月起韓國重開旅遊簽證,連日來多人在香港韓國領事館排隊申請。楊潤雄又指,無論有沒有《港版國安法》,學校都必須教學生正向思維和愛護國家。
Photo Credit:黃尹雋Facebook圖片3)楊潤雄指學校須肯定圖書館藏不危害國安《明報》今日報導,有學校因《港區國安法》自行下架部份圖書館館藏。學校有責任肯定圖書館不存有危害國安的書本。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一直有向學校說明,應該選擇適合學生、配合教學的書本
昨日在加州聖地牙哥半馬賽事,以1小時4分56秒奪得亞軍,打破香港半馬11年半來的紀錄,較紀嘉文的舊紀錄快1分43秒。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一直有向學校說明,應該選擇適合學生、配合教學的書本。署長阿爾通(Fahrettin Altun)呼籲公民社會、媒體和學界支持正名說:「我們可以通過與世界各地全面團結一致,來強化Türkiye這個品牌。
」土耳其正名揮別「火雞」,媒體、專家、民眾怎麼看?《中央社》報導中也引用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報導,支持正名人士將Türkiye與土耳其主權掛鉤。《中央社》報導,聯合國發言人杜雅里克(Stephane Dujarric)表示,土耳其外交部長卡夫索格魯(Mevlut Cavusoglu)5月31日去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要求在國際場合以Türkiye取代Turkey,而其正名一事,將從聯合國收到卡夫索格魯來函那一刻開始生效。也有人提到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之前希望大家以Czechia稱呼他們,雖然自己知道有改名,但還是持續使用舊名稱。不願意具名的土耳其史家表示,過去不曾有人試圖正名。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擺脫英文的侷限表述自己,已成為全球趨勢。
」公報指出,未來土耳其將在各領域運用代表「我們國家和民族擁有數千年歷史的Türkiye品牌」。另有受訪者說,只要了解鄂圖曼時代的歷史,就不會有人覺得土耳其能夠和火雞類比。此外,也有些受訪者認為現在改名其實已經太晚,而且土耳其目前有更要緊的事情該做,包括經濟、民主等當地的問題,這些事情都比改名要重要。」記者出身的TRT董事會成員阿特拉斯(Meryem Ilayda Atlas)說:「Türkiye是一個非常老但是對我們有意義的名稱。
拜科技之賜,在英文裡使用Türkiye現在也沒什麼技術問題了。土耳其官方公報於2021年12月3日刊載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命令稱:「Türkiye最足以代表和體現土耳其民族文化、文明和價值。擁有超過340萬訂閱者的YouTube頻道Asian Boss在伊斯坦堡的街訪中,就有許多土耳其人對此抱有不同的意見。影片中,雖然許多人提到以「Turkey」為國名時,在國際足球賽或玩線上遊戲時被外國人取笑的狀況,但也有受訪者認為改名稱這件事「沒道理」。
舉例來說,人們可能已經很習慣用Turkey這個名稱,讓人接受新名字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在網路上搜尋的時候更可能產生誤會。從現在起,出口品將以讓我國在國際貿易上引以為傲的Made in Türkiye(土耳其製造)取代Made in Turkey。
同時,土耳其總統府通訊署也於今年1月推出「HELLO! Türkiye」活動,針對正名進行介紹。」她強調:「仇外、伊斯蘭恐懼症有關的攻擊經常把土耳其比作火雞。
不過影片中也有受訪者講到,過往自己出國的時候介紹自己國家,就已經會使用土耳其文的讀音「Türkiye」而非「Turkey」,有人講到跟火雞有關係的事情時,會和對方解釋。2021年底時,土耳其官方宣布將要以較能代表土耳其的「Türkiye」取代在英文有「火雞」涵義的「Turkey」作為對外國名後,安卡拉當局於2022年5月底向國際組織提交改名申請,並在今(3)日通過。總統府和外交部網站也都已改用Republic of Türkiye(土耳其共和國)。為強化Türkiye品牌,各種活動與聯繫,尤其在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機構的官方正式關係中,將以Türkiye取代Turkey、Turkei及Turquie等用詞,以凸顯其精確性。」Türkiye即土耳其文的土耳其國名在烏國軍民抵抗之下,發動閃電戰的俄軍陷入泥沼,而自由世界的各國政府與義憤的平民,也獲得了馳援的時間與機會。
「漫長的19世紀」(Long nineteenth century)較於前代可說是太平盛世,雖然西歐諸國的政治精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十數年前屢起衝突,但外交層面能解決的問題就自然不是庶民生活所需關心的問題。21世紀初的年輕一代,相信對此有心領神會之感。
然而,烏克蘭的戰局沒有淪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歐各國的慘況,而以異於常人能逆料的勇氣與智慧抵抗入侵者。自蘇聯解體以來,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不復存在幾近30年。
20世紀初的世界,顯然不是如此。我們希望讀者能在認識與分析的過程中,納入這種情感作為思考的憑藉,這樣才能作出超越人工智能分析能力的理解。
俄國在2014年3月18日併吞克里米亞,舉世震驚但西方各國卻沒有明顯的動作。不少本書的作者認為今天的烏克蘭戰爭始於2013年11月21日起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企圖放棄進入歐盟,導致親西方的反對者極力抵抗,促成當時被稱為「廣場革命」(Euromaidan)的大型示威活動出現。本書是首本聚焦於2022年烏克蘭戰爭的華文書籍,我們希望從多個角度向華語世界的讀者闡明這次戰爭的因由,並探討不同群體與個人的立場與角色。2010年爆發的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和後續的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雖然引致一系列的戰爭與世界性的政治變動,但相關事件也是以北非與西亞為主。
第二部分的「客廳」,則是紀錄烏克蘭戰爭如何被世界看到的普羅維度,也讓我們知曉烏克蘭戰爭何以異於過去二十年的大小戰爭,牽動世人的心靈,當中包括烏克蘭戰爭中平民的生存狀態、烏俄戰爭在人類歷史與地緣政治的位置、戰爭在各種傳播面的呈現與操作、烏俄戰爭作為近年罕見熱戰的軍事面向等。在這過程中,俄羅斯一直支持烏國東部親俄力量,至11月更集結軍隊10萬人給及短程彈道導彈。
為何一代人會「迷惘」呢?戰爭對1618年出生的歐洲人大概不會有如此震撼,他們由出生到娶妻生子,生活的環境都是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帶來的亂局當中。然而,烏克蘭的戰事並非單純的「大國侵略小國」事端,而是自蘇聯解體以來就在東歐與中亞醞釀的矛盾。
本書的首部分是我們的「門戶」,意在加強讀者認識本次戰爭中烏克蘭牽動人心的抵抗形象,以烏克蘭國歌、烏國總統澤連斯基擲地有聲的兩次演講及戰爭時序構成,當中均是可以讓我們辨識到烏克蘭的標誌式事物,也是進入本書內容的預備區域。以後數月,各國斡旋甚久,但俄羅斯重兵部署烏國邊境,卻令全面開戰的恐懼流遍世界。
由「庭園」遠眺,或許可見「此處」與「彼處」沒有想像中的遙遠,而是以有形與無形的方式牽繫一起。對筆者來說,真正支持烏克蘭人民的首要步驟,是不落入因戰火而生的悲情,亦不陷於對強權與末日戰爭的恐懼,以抽離冷靜的方式認清今天在烏克蘭變化,再細思自身在這一大時代中的角色,並以此為基礎行動。至此,俄國與西方各國的互動難免令人聯想至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波蘭、低地各國與法國節發動的閃電戰(Blitzkrieg)。隨後的第三部則為「書房」,我們希望以國際關係的專業評論為讀者提供理性周詳的分析與討論,包括戰爭的發生脈絡,以及對歐洲、中亞、臺灣等地的政治經濟影響。
對生活於北非與西亞以外地區的人類來說,烏克蘭的戰火可說是重燃了自冷戰以來人類對「世界大戰」與「核子戰爭」等末日危機感的楔機。南部的克里米亞(Crimea)、東部的頓涅茨克州(Donetsk Oblast)和盧甘斯克州(Luhansk Oblast)的親俄國民與俄國互為呼應,武裝叛亂漸次演變為新烏克蘭政府與親俄國民(視乎立場也會被視為俄國代理人或在地協調者〔 local collaborator〕)及俄羅斯之間的戰爭。
由治而亂,震憾自然無可比擬。2021年2月22日,烏克蘭與親俄武裝份子再次交戰,大規模衝突重燃,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Oleksandrovych Zelenskyy)強調想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紛爭,但卻仍陷於戰亂之中,無以停止。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022年2月24日,俄國統治者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h Pútin)在一系列外交操作後,在各國以為事情逐步降級之際,授權俄軍於頓巴斯(Donbas)作名為「特別軍事行動」的侵略,同時要求民航客機禁飛烏克蘭及俄羅斯南部空域,戰事由此一觸即發。2001年以後美國反恐戰爭雖然長達20年,但衝突卻大致局限於西亞一帶。